古代天师府的籙职品级与现实品级关系小记

按当代授籙制度:初次授箓:授予《太上三五都功经箓 》属六、七品职衔;第二次升授《太上正一盟威经箓》属四、五品职衔;第三次加授《上清三洞五雷经箓》属三品职衔;第四次加升《上清三洞经箓》属正二品职衔;第五次晋升《上清大洞经箓》属正一品职衔。
天师府举行授籙法会
以品论级的宗教官制常常会让人感到时代穿越感,也会有一个疑问:在古代,道教授籙的籙职品级与现实官府品级待遇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一段史料来看。
史书上载:明宪宗成化十年甲午,张元庆入北京朝觐皇帝,宪宗常有夜起之疾,往往不能寐。元庆书符敕水,宪宗饮,病愈。元庆居英国公府别院中,常讲经开法,示人神迹,京师震动。时四十六代天师张元吉坐罪流放肃州,废天师号而为庶人。刑部尚书陆瑜请除天师世袭,帝不允,令张氏他宗改袭天师。乃召元庆入宫。元庆者,元吉从母弟也。元庆入觐,复治帝疾,帝令中官梁芳传旨:聘成国公朱仪女朱氏于元庆,赴南畿完婚。又赐蟒袍,玉带,皂靴,锆封正一嗣教保和养素继祖守道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元庆复返江西。
明宪宗成化十一年,成国公朱氏女先入南京,昝居南京玄武湖别院待嫁。丙申,南京道箓司,行人司,各出左右司正,左右行人,会天师箓臣先至南京,充傧客,仪相。又有南京礼部郎中孙颉先至龙虎山充典仪,南京礼科给事中陈孚充司仪。早旬,南京诸司兵马护卫朱氏女出畿,沿途滁州,广信,黄州诸司指挥护卫。
及至饶州,入安仁县中。天师府处,官衔牌照一律齐全:正一嗣教保和养素继祖守道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司道箓司事,主领三山符箓,赐银印,视二品衔张,山中诸道箓司职官,天师府中道官,箓臣,会安仁县县令,县丞,主簿,同迎玄君入府。元庆着蟒袍,冠通真冠,系玉带,先入家庙中嗣祖告灵,再返府中,升表奏达诸神真,安告万灵。寻复至前堂,垂目而待。
上面透露除了两个信息,一个是第四十七代天师张元庆,官位职衔为“正一嗣教保和养素继祖守道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司道箓司事主领三山符箓赐银印视二品衔”,其中“正一嗣教保和养素继祖守道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司道箓司事主领三山符”是实际品职工作,“赐银印视二品衔”是待遇。
另一个信息是,在张元庆天师的婚礼中,出现了“道官”和“籙臣”两组人物。这里的道官有可能是道籙司的人,也有可能是天师府的府邸属官。但是籙臣应该是属于授籙领受品级的,以经籙与天师建立从属关系的神职工作人员系统。
那么按照这里的从属逻辑,我们可以确认,籙职属于正一品的天师,世俗官职对标的是正二品嗣汉大真人(正二品是个什么概念?六部尚书,左右都御史,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留守都属于正二品。
当然,天师的正二品是属于待遇,其实是正三品领二品待遇,类似于今天的副某级享受正某级待遇。);籙中品级好比一个诸侯国下的属官品级,或一个家族的管家品级体系。
我们假设天师府拥有朝廷给予的五品到九品的官缺,而这些官缺由籙臣充任。比如,授六七品三五都功籙,可担任天师府某所属九品官员,这个时候,籙职与世俗官职以及与天师的从属关系就这样建立了起来。等于说,籙职等于学位等级,依照学位确定职务,而职务来源于天师的授予(朝廷给予了天师自己任命天师府的属官的便宜权限)。
从这里可以看到,古代的籙职体系与世俗官僚体系应该是存在一定的挂钩关系的,籙职的大小从理论角度可能决定了官职的大小,但是也不排除二者并不是完全挂钩这种情况。但是无论是完全挂钩还是不完全挂钩,古代官出籙职是有着实质待遇的,而私出籙职则并不具备该项待遇。